懷孕10月之久的寶寶,以哭聲來到精彩與陌生的世界。然而,最讓新手爸媽頭疼的是,在接下來的一年,不管寶寶是號啕大哭、嗚咽啜泣,還是真哭、假哭,都讓他們措手不及,同時也考驗著爸媽們的耐心與智慧。
合格的父母應該熟知寶寶的哭聲,而且能夠“翻譯”寶寶哭聲的含義。哭聲是嬰兒與外界溝通的方式,就像我們的口語溝通一樣。這是他(她)唯一能表達的方式。當寶寶哭泣時,仔細觀察他(她)的哭聲,慢慢去熟悉他(她)哭聲中透露出來的訊息,給予正確的回應,這是實現母子良好依戀關係最重要的步驟。
我愛哭,但你們要注意,我的哭與你們大人可不一樣。出生一周以後,我會放聲大哭,直到3∼4周的時候,我才會真正流眼淚。在最初的兩個月,我會哭得越來越厲害。即使我很健康,我也要哭好幾個小時,因為我餓了、尿濕了、疲倦了,過於激動、孤獨,肚子疼或不舒服的時候,我都會哭,甚至什麼也不是,我也喜歡哭著玩兒,你管不著。當我長到3個月大時(甚至更早),你們也許就能翻譯出我的哭聲,滿足我不同的需求了。父母聽明白了嗎?
寶寶早期的哭聲是他(她)意識、意願及語言的表達,同時嬰兒的哭泣行為也是自我語言訓練和發展的基礎。剛出生2∼6周的嬰兒,哭聲表現最為明顯,原因也最單純,正是家長觀察小寶貝需求的最佳時機。
寶寶哭聲簡單鑒別
正常的哭聲:哭聲清脆、婉轉,伴隨全身扭動,兩腳蹬踢,面色正常,反應良好。一般新生兒在饑餓、口渴、排便前後或黑暗中的時候都會哭。護理不當的時候。嬰兒也會哭,這也是嬰兒啼哭的重要原因。如過熱、過飽、衣著過緊、衣服裡有異物等,或被突然的巨大聲響驚嚇時,都會引起啼哭。這都屬於正常的哭聲。
異常的哭聲:患肺炎的嬰兒往往哭聲比較低,伴隨吃奶不好,有時會有嘔吐,反應比較差。如果有短促的低微哭聲,伴隨多汗和面色青灰,則應該警惕合併心衰的症狀。
感染的嬰兒:往往不哭也不動聲響,精神萎靡,吸吮差。
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:會有躁動、激惹、突然高聲尖叫等現象,有時還會伴隨抽搐。
家長應對:
(1)排便後哭鬧:尿布濕或還有大便,請及時更換乾爽尿布。
(2)餵奶時哭鬧:反復避開乳頭,邊吃邊哭。應該是乳汁過急了。
(3)饑餓時哭鬧:發生在餵奶前,聲音洪亮、短促、有規律,常伴吸吮動作。應該及時哺乳。
(4)想睡覺的哭鬧:對這時哭鬧的寶寶,要給予安靜的環境,並把燈光調暗。
(5)穿衣不合適引起的哭鬧:熱了、涼了或者衣服太緊等等,都可能導致寶寶哭鬧。適當增減衣服、被褥或給寶寶放鬆束縛。
(6)高需求的哭鬧:對這樣的寶寶要多給一些摟抱和撫摸,並且與他多說些話,唱唱兒歌也可以。
(7)疾病引起的哭鬧:感冒鼻塞、發熱、腹瀉等。都會引起新生兒哭鬧。哭聲高調、劇烈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。
當早期寶寶的生理要求被滿足,如哺乳、洗浴、睡眠或撫觸之後,寶寶會表現出對社會交往的適應性(如親情的建立)和良好的反應。年輕的養育者,讓孩子在良好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吧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